山东长安网

媒体看司法行政工作--记者眼中的东营市医患纠纷调处委员会

2017-05-16  

   62岁的许先生因腿部肿胀入院治疗,在东营A医院手术后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,治疗无效后去世。患者家属质疑A医院在手术过程中存在过失,组织亲属到医院讨说法,并提出高额赔偿要求……5月4日,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医患纠纷,在东营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下达成赔偿协议,矛盾成功化解。

   这是东营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(以下简称“东营医调委”)刚刚成功调解的又一起医患纠纷。东营市医调委成立于2016年4月,属市司法局管理、指导,是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调处机构,一年多来已成功调解医患纠纷40多例。

就在5月11日召开的山东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,“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医患纠纷”被提上重要议程。东营医调委的成立,就是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医患纠纷的探索之举。近日,《黄河口晚刊》记者走进东营市医调委,揭开这个“第三方调处机构”的面纱。

   应运而生的“医调委”

   2016年4月12日,东营市司法局、公安局、法院、财政局等8部门联合下发通知,宣布东营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。

   在东营市司法局副调研员万有慧看来,东营医调委是在患者、医院的强烈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产物。医患纠纷可以说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,一个医疗事件发生后,患者家属和医院容易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,少数患者家属在悲痛、无助情绪下,容易采取医闹、伤医等极端方式,这种矛盾亟待化解。

   在此之前,解决医疗纠纷主要有三种途径:医患双方协商解决、卫生部门申述处理、向法院提起诉讼。但三种途径都存在先天性不足,比如医患双方基本无法当面沟通,患者对医院不信任,法律诉讼程序繁琐、耗时等。相比之下,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医专业调解组织独具优势。

万有慧介绍,东营医调委由综治、法制、法院、信访、公安、司法、卫计、民政等多部门参与,由市司法局管理、指导,以人民调解员调解为主,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、仲裁相互衔接配合,这种依法、自愿、公平、免费的调处机构,让医患双方都找到了解决纠纷的出口。

   靠中立解决医患纠纷

   “我们最需要的是公正。”5月11日,患者顾女士和B医院负责人均告诉记者。顾女士去年因为腰疼在某医院骨科接受了手术,术后疼痛却加剧了,检查发现是因为医生在手术中置入的螺钉出现了偏差。顾女士不相信医院给出的赔偿方案,而医院又认为顾女士提出的赔偿要求太高,双方都希望通过医调委公平、合理地解决问题。

东营医调委主任时冠华认为,医调委本身的性质是政府发起成立的公益性组织,中立、公正是其最大优势,也是调解医疗纠纷的“生命线”。为了确保中立、公正,医调委除了有6名专职调解员,还聘请20多名法学专家组建了法学专家库,拥有235名医疗机构专家组建的医学专家库,这使得调解能获得法律、医疗方面的专业支撑。“专家评估”、“明确双方责任”是调解过程中的重要一环。

去年3月,市医调委受理了顾女士和B医院的调解申请。医调委从医学专家库抽取了3名脊柱外科专家组成专家小组,根据专家意见,确定医院在此次纠纷中负主要责任。调解员耐心安抚顾女士和其亲属的情绪,还与医院合作的保险公司积极沟通,提高了医院的调解积极性。医患双方在短时间内就达成了赔偿8万余元的一致意见。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,承诺纠纷了结,今后互不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。

时冠华告诉记者,东营医调委的工作流程借鉴吸纳了多地市的经验,形成了比较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。按照现有规定,医患纠纷的索赔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,必须由驻医调委医学专家进行责任评估,索赔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,必须由医患双方协商选择市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责任认定,明确责任后再进行调解或申请法律诉讼。严格的调解流程和制度规定,使医疗纠纷从之前的私了、医闹等现象逐渐走向合法化、理性化。

   40多起成功案例背后

   成立一年多以来,东营医调委共接待接访涉医涉法咨询400多人次,成功调解医患纠纷40多起,调解成功率达到90%。调解覆盖的医疗机构也从最初的4家扩大到11家,今年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。

   40多起成功案例背后,是6位专职调解员的心血。5月3日,记者在东营医调委的调解室见到了这6位调解员,他们大多是医疗、司法部门退休的老同志,原本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,却在医调委成立后受命上岗,身上肩负着解开“医患疙瘩”的责任。

   64岁的刘明芳从司法战线退休已经两年。东营医调委从筹备、组建到现在,他都全程参与,用他的话说“这个过程太难了”。调解员面临的工作氛围非同一般,患者家属通常极度悲愤、痛苦,在调解现场很容易情绪失控,或失声痛哭,或破口大骂。一个纠纷案例从受理到调解成功,可能经过数次场内场外沟通、谈判,每次都是“伤筋动骨”,刘明芳甚至一度犯了高血压,参与调解前需要吃2片降压药。

调解员王永利、王明华、王平对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也都深有感触。调解员必须压得住阵,有无穷的耐心、丰富的专业知识、过硬的心理素质。他们认为,调解医疗纠纷的关键是想办法消除医患双方的“不信任感”。为了找到突破口,他们需要不断通过电话与医患双方分别沟通,每到现场调解的前一天晚上,调解员经常会失眠,在脑海中不断排演第二天可能出现的场面。

   “特殊的工作性质也带来特殊的成就感,看到医患双方的心结解开的时候,那种高兴、痛快难以言说。”王平告诉记者。最明显的变化是,东营近一年内发生的医疗纠纷明显减少了。六位调解员中唯一的年轻人、“80后”王永春对这种变化感到兴奋:“医调委就像一个信息中心,它最根本的优势在于,把医患矛盾从院内拿到了院外,通过整合各种资源,解决了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。”他看到这份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的重要作用,“就像一面挡风墙,把那些原本可能被放大的矛盾挡住了、化解了。”他说。

分享到:
热点资讯